作者:王丹
看到《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的书名,还以为又是浓缩“鸡汤”,而且这本书去年底风头太劲,是书榜“常客”,不爱凑热闹的我决定喧嚣过后再翻开。翻开之后,就顿觉后悔——早一点开始读就好了。
如果这本书还有另一个名字,最贴切的或许是“图书馆保卫战”。作者杨素秋原本是一名在高校教授文学和艺术的老师,一次偶然的挂职机会,让她成为“杨局”,入职西安碑林区文旅局。歪打正着,创建一所公共图书馆这件事落在了她的头上。
对于她这样一个爱书之人,能用一百多万的公家巨卷从无到有创办一所图书馆,实在是太过幸福的事情。但“前半生”一直从校门到校门的她,显然低估了这其中的难度。与装修公司、物业的拉扯只能算是“前菜”,图书招标中商家无所不用其极的“围猎”以及对“潜规则”极致利用,方让杨素秋深切感受到权力的威力与相伴随的危险。要说其中的高潮,则要数作者挂职期将满时,馆配书的可观利润引来神秘力量的插手,强硬要求更换书目。代入她的境况,不难感受到彼时她所承受的压力、经历的焦灼。幸运的是,以出版此书为筹码,杨素秋在这场保卫战中险胜,建在西安市中心的这所图书馆呈现出它理想的样子。
杨素秋不仅是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者,也是观察基层生态的“旁观者”。这种“闯入者”身份,总是会经历不适、面临冲突,而这种不适和冲突,也恰成为人们窥探基层治理生态与体制规则运行的一个窗口。面对文件上“阅”“阅处”“阅示”的茫然,在出席一些场合中的无措等等,不少细节都让不少读者会心一笑。这种些许的笨拙和天真,让她的坚守和抗争、执着和热烈,更触动人心。
她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我们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在皮囊和灵魂之间我们选择灵魂。”选书,听起来简单,但并非易事,尤其是为公共图书馆选书,难上加难,非常考验选书人的阅读积淀、审美品味和对图书市场的把握。约翰·科顿·丹纳在《图书馆入门》中为公共图书馆构建的理想“选书人”形象:这个人首先得是个书虫,有丰厚学养,能带领孩子们阅读好书;但他又绝不应该是个书呆子,不宜过于沉湎于书籍,要多出来走走,以免与社会脱节,无法了解普通大众的阅读需求。
怎么办?杨素秋选择向她的那些爱书的朋友师长们求助。于是,我们在书中看到了不同专业人们开出的一份份书单。书单的背后,是他们对所热爱的专业的真知灼见,是书籍如何与生活纽结、阅读如何塑造人生的故事。作者的温情讲述,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知识结构和热爱塑造下的一个个有趣灵魂和有味生活,引来无数羡艳。
其实想想,每一个人物的鲜活故事,何尝不是对“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个问题的最真实回答?作者在书的最后整理列出了这些被推荐的书目和作者,是一种致敬和致谢,也是一种共勉,希望更多“有心人”顺着这些线头,勇敢闯入一个又一个多彩的世界,收获新的滋养与启迪。
保卫书目的故事是充满戏剧性的,有时不免激烈,即便如此,作者并没有将此写成一篇“爽文”。她的文字端庄优雅,清新而娴静,特别是一些与主线无关的闲笔堪称妙笔,好似它笔下的古都西安,宠辱不惊。从回坊的小吃到舞台上的秦腔,从陕北民歌到碑林的文雅风光,她笔下的西安活色生香。“悬铃木的小伞毛茸茸,杨柳的细绒在地上打滚儿”“粉蒸肉裹着零星的辣椒碎,红油刚好浸润外层的碎米糁”……她目之所及处,皆是活泼泼的生机。有一瞬我突然顿悟,是啊,在这既老也新的西安,那个图书馆就应该在这里,以她们想要保卫的那种姿态和面貌矗立在这里。
“保留、拯救、升华”,“图书馆一旦被建造出来,便照亮了热爱阅读的心,这样的光芒不会轻易消失”。它,值得的。